> 新闻中心
    > 服务平台
 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  
2019-2020:重新回答"中国创新"
发布者:lipeishan    时间:2019/12/27    点击:7282

   本文内容来自网络。

01

很多年后回头看,2019对于中国,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时点。

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首次超过美国企业;全球独角兽中的中国公司也首次超越美国;5G首次开放商用;科创板开板;企业在科研上的投入增加;华为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“鸿蒙”……

这些表象背后,其实是中国市场从技术到产业,从创业到资本,从人才结构到经济结构,全面的转型和升级。

上阶段利用人口和土地红利而经济崛起的中国,正在寻找第二条增长曲线。这与我们标题的“中国创新”密不可分。

高铁、移动支付、电商平台和短视频…… 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移动互联网、零售商业模式的出海成果颇丰。

21世纪即将步入第三个十年,中国不仅有了自生的诺贝尔奖得主,拥有了如芯片和屏幕高端制造的核心科技,而且开始“出口”技术和商业模式。在最前沿、最新出现的场景应用中,把中国经验输出到世界。

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,我们是时候来重新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创新。如何产生、如何演化,走出了一条关乎每一个普罗大众,带来技术普惠与科技平权的“创新路径”?

我们正在见证,正在参与其中。这一次,历史契机与时代使命皆不同于西方。

02

从九十年代到上十年,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论断:中国没有自主创新。

家电、汽车、纺织服饰、电子产品3C等等,每个行业都在欣欣向荣,每个领域都有红海、都有商机,国家GDP年增速超10%、超8%,成为世界经济的奇观。

但我们都心知肚明,当时的中国,缺乏核心科技。

直到前几年,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大爆发,有媒体提出中国的“新四大发明”:高铁,共享单车,移动支付,电子商务。但遗憾的是,这些发明其实都不是中国的。

首条高铁是1964年营运的日本新干线,川崎重工建造。共享单车在06年就出现在了欧洲街头。电子商务来自于互联网一哥,美国。二维码,是1994年日本工程师原昌宏发明的。

这些技术发明,其实都源于别国,但为什么能在中国成长为现象级的产业,还引爆新一轮的技术迭代?自从微信上线二维码,“我扫你?还是你扫我?”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,但老外对此一脸懵逼,直到中国人把微信、微信支付带出国门。

这位日本的“二维码之父”最近冲上了热搜,也让鲜为人知的这段故事进入公众的视野。“二维码”的发明和应用,就能让我们窥见何为“中国式创新”。

二维码,即QR码,Quick Response(快速反应)的缩写,读取比其他编码速度快10倍以上。可容纳度、容错能力(最高损坏30%还能识别)、可追溯性、可进行汉字处理的特性,让其具有无限的应用空间。

二维码初期发明,只应用在工业车间,用来进行汽车零部件的电子看板管理,极大提高流水线的效率,加强产品安全的管控。QR码,可谓是日本“精益生产”的必然产物。

精益生产、精益制造,是日本制造对全球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巨大贡献。我们曾在文章中提到过美国福特对于汽车工业的卓越贡献:大规模流水线生产。

而日本汽车工业,何以在德国、美国之后,找到了市场的立足点?甚至在性价比等等很多方面,赶超欧美老牌车企?其实就源于四个字,精益生产。这是最初发源于丰田的生产方式,所以也被称为“丰田主义”。

日本制造之所以弯道超车,就是立足于这种“更加精致的流水线生产系统”,最大化降低没有意义的浪费(无益,日语:無駄,Muda),再一次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
究其本质,这种管理模式,根植于日本节俭、精细的哲学,根植于日本资源和土地的相对匮乏。这种哲学,让丰田从一家小公司,在2007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。

巧合的是,丰田也正是“二维码之父” 原昌宏的东家。原昌宏所在的DENSO株式会社,是日本第一、世界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公司,正是丰田配套生产厂家。所以我说,二维码是日本“精益制造”的典型产物。

从日本汽车工业的精益管理,到中国移动社交和支付的连接器;从工业时代的精益生产,到新商业时代的快速反应。两个时代,两种创新,两个历史机遇。

03

二维码之父原昌宏在采访中说,“始料未及,猜到二维码能在工业上大面积应用,却没有想过会在一般用户中这么普及,更没想过还可以用二维码做支付”。

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,二维码借助微信的社交和支付平台,实现了一次“突变”创新。

墙里开花墙外香,源于日本,却兴于中国;源于工厂,却兴于支付。我们来回顾下二维码在中国的“创新路径”:

到2018年底,微信支付码每天的日均交易量,就超过了10亿次。二维码的大面积普及,移动支付的浪潮,也是由于这位工程师“希望二维码能被更多人使用,从来没有考虑过要收取专利费“。否则专利费的压力下,中国的“移动支付之春”,可能会推迟。

加好友、移动支付再到小程序,二维码正在与零售结合,正在创造新的可能。从制造车间到日常生活,从社交到支付再到生意,还在微信上衍生出新的“菊花码”。二维码加支付、加小程序。让实体和虚拟经济有机结合,爆发不可预估的能量。

这些最前沿的应用场景,就与每个人、每天的行为息息相关。也就是说,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在参与这一波的技术创新。

AI时代的数据,就像汽车时代的“石油”。而中国,则天然成为了拥有最多“资源”的国家。超过15亿人口每天使用的语言和文字,让二维码之父惊叹的超级APP,一言不合就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众多用户场景。

经济样态、商业模式就在潜移默化中,迭代演变,快速生长。在《大国小店》中我们就提及,中国广袤市场、巨量需求撬动科技应用,才能分摊了巨额的成本,最边远的地区也能用上智能机、支付码,最普通的人也能开直播、看直播,享受最便捷的服务和文化娱乐。

这就是“中国式创新”的内核:科技应用创造性地与最广大的人群结合。

再把时间维度拉长一点,中国的发展历程其实一直如此。建国以来,中国建成了世界最高的桥,海拔最高的公路,穿越地形最复杂的高铁,速度最快的高铁。这些背后,不仅是巨额成本,还有复杂条件下的技术攻坚。

人们往往只关注世界最高的高楼,却少有人知,中国的云南贵州湖北,承包了世界最高的六座大桥。中国桥梁在世界前100最高大桥占据80%,国外有个收集全世界桥梁成就的网站,已经硬生生变成了“中国桥梁大全”。每一座桥都看得人心惊胆战,都成为了奇观。

世界从来不是平的,所以我们遇山开山,遇水架桥。

建这样的桥贵吗?建成“天路”一样的青藏公路、新藏公路贵吗?非常昂贵。但是,如果考虑数十数百年,卡车、火车和汽车节省的燃油成本,当地外地人卖货买货、出入行旅交通的时间成本。当分摊到每次出行,每次消费,它变得非常划算。

举例,你在甘肃上网买了个手机,深圳到敦煌大约3500公里,运输成本15块(2.1美元),最快三天送达。同样距离,同样物品,在美国的运输成本超过26美元,是中国的13倍。

世界从来不是平的,因为不平,才有名山大川,才有壮阔奇观。

中国式创新,就是在看似不可能逾越的沟壑、深谷、险峰上,架起一座大桥。去沟通,去交流,去做生意,去通往无限可能。

于是,我们可以跨越不平,从交通的维度,从信息的维度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基建投资和建设,公路大桥,让最偏远、最贫困的地区有了致富的可能性。而现在,他们还能风雨无阻地收发快递,在社交平台上卖货、发展起特色农业,特色旅行业。

高速公路之后,就是信息高速公路。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“新基建”,这是弯道超车的新机遇。

这个时代的“大桥”就是移动互联网,为更大范围的人群带来了信息平权,科技平权。

04

用市场换技术,这是中国一代企业人筚路蓝缕,踏着没有人走过的路,一步一坑趟出来的。

华为、格力、创维、安踏、李宁…… 当有了市场,有了现金流,再来反哺技术,一步一个脚印,拿下核心科技的山头。

互联网时代,也是巨头和独角兽的时代。风起云涌,这些现象级的企业快速崛起,其实是因为他们背后,有着十四亿天然的潜在用户,每一天,用着同一种语言,同一种文字,帮助平台完成迭代。

我们称他们为民族企业,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之光,屹立于世界一流企业之林,还因为他们正在走出中国独有的创新路,孕育下一个新的商业模式,下一种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。

光有发明是不够的,技术的商业化,永远需要与群众路线结合。在价格区间、应用场景和使用规模上,中国市场都颠覆了技术发明初期的状态。

像高铁技术,由于中国的广泛应用,不断突破原来的速度、优化成本,还能走出国门。

像二维码,由于天时地利并没有实现发明者“让更多普通人能用上”的愿望,却在移动互联网更发达的中国,让二维码的普及和应用成为20多年后一场时空交错的创新。

如果说日本的创新,是基于资源最大化的精益管理;那么中国,就是基于最广阔的市场,终端应用场景最大化,从而撬动的价格创新、技术创新、供应链创新。

05

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。它不仅仅是关于500强、超级平台的,而关乎我们每一个人。

当新一代年轻人不再为了生计发愁,而愿意追逐内心,安于在象牙塔,用纯粹理性探索未知世界。中国,可以拓宽人类对科学认知的疆界。

当成功没有了范式,有了多种可能性,所有的生意再小、再小众、再偏远,都能链接到受众,都能快捷支付,零纸币结算。中国,可以延伸世界商业的边界。

当移动互联网十多亿人口全员上线,网红成为新职业,小程序成为新通道,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。中国,可以走出独特的创新路径。

没有人能够预估中国的可能性,因为它是时刻动态的、自我演进的。

更因为,中国式创新,从来是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
上一条:而随着5G的到来,中国手机产业链将迎来进一步发展机遇。
下一条:2019年,全球半导体行业低谷,中国芯却迎爆发之年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