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 新闻中心
    > 服务平台
  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   
院士观点:中国ic集成电路该如何发展?
发布者:lipeishan    时间:2021/1/29    点击:7357
摘要:集成电路是产业导向的东西,研究是手段,产业是目的,必须提倡产业技术导向的路线。

前不久,以“自立自强,在危机中育新机”为主题的2020中国(上海)集成电路创新峰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。会议期间举行的“院士圆桌会议”上,专家们就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问题”进行了深入探讨,献计献策,并达成高度一致。其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关注,笔者整理如下。

技术与经济、产业结合

多位专家都认为,集成电路发展必须考虑技术与经济、产业的结合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主任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郝跃表示:“如今集成电路研发成本越来越大。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,一直处于追赶姿态,虽说追赶的人整体更容易点,但经济附加值低,利润值很低,且窗口期小,生命周期短。”

中国工程院院士,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认为:“集成电路一直是以产业为导向的,大约60年前,中国第一块硅单晶拉出来的时候,跟世界的差距并不是很大,比日本还早了两年。第一款集成电路板做出来时,只比美国晚了5年。表示曾经的我们在半导体行业并不落后,属于第一梯队的国家,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发展,一步步的处于落后状态。

集成电路是产业导向的东西,研究是手段,产业是目的,必须提倡产业技术导向的路线。

很多技术,都是因为产业走投无路的时候出现的。所以我国必须建立产业引领技术发展的文化,虽然我们在重大专项中提及,但还是不够。”

专家们一致认为,半导体是个应用驱动的产业,需要跟应用紧密贴合。目前大家关注点过多关注在制造工艺上,但最终造出来的芯片还得“用”,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效应。

很多时候也不能走极端,很多产业,中国一旦插手,全世界就会变得很难。比如蓝光LED、太阳能电池,中国做成了,就会把整个成本和价格做的很低,其他人没法活。幸好在集成电路领域,我国是追赶状态,不然产业也没法发展。背后说明,中国需要系统规划产业发展,而不是将产业做死。

眼前和长远问题的矛盾

眼前问题即解决当下产业卡脖子问题,长远问题即实现技术突破,弯道超车。长期和短期的另一种说法,则是美国打压的长短期影响,专家认为,美国的限制短期来看,伤害很大,尤其是头部企业。但长期不一定是倒霉的,调动了国内的自主性。

关于前者技术的长短期问题,国家科技重大专项(02)专项专家组总体组组长,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叶甜春表示:“从2018年开始,产业界和学术界就警觉供应链被切断的挑战,但观点不统一。学术界认为,不能天天跟跑,需要到高处弯道超车。产业界认为,要先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。我们要综合考虑发展,眼前的问题要解决,科技创新也要解决。

何为综合考虑,即一方面看市场需求,如今80%以上的IC产品是以28nm工艺支撑,集成电路行业并不会因为新工艺的产生,让直接替代老的工艺。另一方面,我们不要做大而全的布局,不用什么都打补丁。此外,还要考虑新的国际合作生态,如与欧洲、日本、韩国等建立良好合作。从长远角度看,我们需要现有变革型创新,即通过现有路径搞出创新。”

中国科学院院士,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认为,很多时候,我们注意力都在关键技术的部署,对体系的建造远远不够。比如我们只盯着光刻机,其实这是一个体系化的东西。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需要统筹发展,利用体制的优越性。

不管长短期,关键词还是自主可控,而华虹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上海微电子装备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,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长张素心对自主可控有新的解读:“关于自主可控,华虹不提自主可控,称之为国产化体系发展的一部分,也从实际行动支持国产化材料和设备的发展。

但我们并不能把自己的业务和国际产业链隔断,自主可控一词中,“可控”优于“自主”,完全国产化的道路是走不通的,但我们要实现可控,目前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控。新时期的集成电路发展必须兼具考虑技术、经济和地缘政治,从三个维度下考虑战略方针,发展路径不能走极端,而是提高可控能力。”

从何处发展?

在会议的报告阶段,国家科技重大专项(01)专项专家组总体组组长,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、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表示,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分为三个方向,芯片架构创新、微纳系统集成、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。这三个方向都是为了推动摩尔定律前行。

在这三个方向上,专家们一致认为新材料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。

郝跃认为,关于材料,硅材料除了个别小问题,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材料。未来需要考虑新材料如何和硅材料高度融合, III-V族材料很热,可以跟硅技术进行高如融合,来推动如未来通信、电动汽车等领域方面的发展。

张素心也表示,关于设备和材料,我们不能仅看到光刻机这一个瓶颈,其中硅片、靶材、高纯气体等许多量少但依旧重要的东西非常值得关注。

总结专家的观点则是,技术发展需遵循经济发展,也要和产业进行紧密结合。用张素心的一句话就是,制造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,背后有非常复杂的门道,要以产业为导向,而不是靠单项技术突破却又不能解决产业链基本面问题。技术应该服务于产业,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。

『本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』

上一条:芯片业缺货潮会否影响中国供应链安全?工信部回应
下一条:中国为芯片自主而战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