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 News Center
    > Service platform
 EDA
 Test analysis
 Design service
 Declaration
 MPW
 Financing
 IP & SoC
 Enterprise
     Location:Home > News Center > Industry dynamics   
英特尔比亚迪开始合作:将与ARM激战到底
author:admin    adddate:2013/4/16    hits:3738

来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
    目前英特尔在积极和终端OEM厂商接触,希望在2013年拉拢更多的厂商推出产品,目标是锁定更大的合作伙伴。另外,英特尔也开始和比亚迪合作做参考设计方案,这样可以帮助终端厂商更快把产品推向市场。
    英特尔必须加快转型步伐了。
   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PC式微,未来是属于移动的时候,英特尔仅仅靠重构PC显然已经不能赶上时代的需求,它必须跳入移动的浪潮中。
    “(在移动市场)我们是新进入者,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有备而来的挑战者。”4月12日,英特尔产品架构事业部副总裁陈荣坤接受本报专访时承认,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给自己的定位是“挑战者”。
在手机芯片市场,高通、三星、联发科等等是盘踞在这个领域的诸侯们,他们同属ARM阵营,覆盖了不同价位的市场空间,各自都在飞速发展。虽然从整体收入体量上来看,他们还没有一家能与英特尔直接较量。
    根据英特尔公布的财报,2012年第四季度英特尔营收为135亿美元,净利润为25亿美元。而高通发布的2013年财年第一财季财报(2012年10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)显示,高通当季营收为60.18亿美元,利润为19.06亿美元。
    从营收量级来看,英特尔是高通的两倍还要多。
    但值得注意的是,英特尔的营收同比下滑了3%,净利润下滑27%。而高通的营收比上一年同期增长29%,净利润更是增长36%。此消彼长的背后,是移动终端的快速爆发和PC市场的饱和。
    意识到这一趋势的英特尔从去年才开始真正转身。
    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,英特尔在移动终端领域只能说是小小试水,仅仅通过与一些区域伙伴的合作进行了单核手机的尝试。陈荣坤告诉记者,2013年英特尔会和更多的OEM厂商合作,并按照自己的产品路线图,一步步争取更多的市场。
    当然,最终成效如何还需要市场的检验。关键在于英特尔能不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真正以“挑战者”的姿态进入移动领域的厮杀。
抢占移动新需求
    “英特尔认为自己是一家面向移动领域的公司,我们现在提供的很多产品和平台也是在移动领域的。”陈荣坤表示,他对Gartner近期发布的PC下滑报告有不同见解。
    调研机构Gartner预测,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为7920万台,同比下滑11.2%。这是全球PC市场自2009年第2季以来的最低值。
    Gartner指出,消费者对内容的消费逐渐从PC转移至其他的联网设备,如平板和智能手机,即使是在PC普及率仍低的新兴市场,未来PC厂商也不大可能出现出货大涨。由此,业界也得出了PC已死的结论。
    但陈荣坤认为,传统定义的PC与超级本、平板电脑之间的界线,其实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。所以这对来自于各个领域的厂商都存在机会。英特尔认为其中不变的核心是对计算能力的需求。
    “计算是未来移动生活的关键。”陈荣坤表示,其实在移动时代,“移动”本身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,计算才是支撑人们享受移动的力量,而英特尔的基因就是拥有强大的计算力。
    在传统PC时代,英特尔依照摩尔定律,不断地推动着计算能力的升级再升级,进而奠定了自己在芯片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。
    而在移动时代,之前业界有不少观点认为:因为受制于电池容量、手机屏幕大小、应用需求等多方因素,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其实是相对过剩的。这是否意味着英特尔熟悉的那套玩法会在移动时代失效?
    陈荣坤认为,仅仅从软件更新的速度上就可以看到,移动领域的变化更快。“以前软件是两三年更新一个版本,现在很多应用是每天都在做更新。安卓平台每六个月就要去更新一个新的版本。”
    另外从消费者的角度,人们在移动终端的使用模式上也有会更多的需求。“只有提升了计算,才能引入更多的使用模式,像手势识别、面部识别等。”
    由此陈荣坤认为,软件的更新速度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,也将使得移动端的硬件计算能力不会过剩,而是同样需要不断提升。
    对于之前外界一直怀疑的功耗问题,陈荣坤则提出了“每瓦性能比”的概念,“英特尔不是一味的为了计算而计算。英特尔追求的是在同样的一瓦的耗电力上面,我们能产生多少的性能。”
    一己之力抗衡ARM?
    来自英特尔方面的数据显示,自去年4月英特尔与印度运营商LAVA推出首款手机以来,陆续与联想在中国市场,与运营商ORANGE在欧洲市场,以及俄罗斯电信、中兴通讯、摩托罗拉等推出过7款产品。
    经过2012年的试水,英特尔可以说已经一只脚迈入了移动终端市场的大门。但是,相对于庞大的ARM阵营,英特尔去年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计。
    ARM公司高层之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,他们并不认为英特尔进入移动市场对ARM来说是一个威胁。因为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。
    事实上ARM本身并不生产产品,而是授权给诸如高通等芯片合作伙伴,从中收取少量的IP授权费用,所以才能将生态链做大。对单打独斗的英特尔来说,它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就是,如何凭一己之力,去和ARM一个生态链抗衡?
    对此,陈荣坤表示,ARM阵营里面的公司,他们之间也是有竞争的,甚至可能会比与英特尔的竞争更激烈。“移动解决方案厂商屈指可数,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优势,自己的劣势。英特尔也对自己的优势很清楚。”
    陈荣坤看来,英特尔的信心主要来自于三方面:自己的架构、自己的核,自己的制程工艺。特别是在制程工艺上英特尔很有信心,陈荣坤说,“今年英特尔的22纳米产品已经出货了,明年我们还要出货14纳米的产品。在制程技术上面,英特尔基本上领先于业界三年的时间。”
    不过,之前某竞争对手公司高管曾评价说,他目前并没有看到英特尔在制程技术上的优势体现在移动产品中。也有分析人士预计,要到14纳米之后,英特尔的制程工艺才能真正为他带来优势。
    不管怎样,英特尔必须在移动芯片方面加大步伐。据陈荣坤介绍,去年试水单核产品之后,英特尔已经规划好了一年内从单核、双核到四核的产品路线图。今年就会有22纳米的四核产品。
    据记者了解,目前英特尔在积极和终端OEM厂商接触,希望在2013年拉拢更多的厂商推出产品,目标是锁定更大的合作伙伴。另外,英特尔也开始和比亚迪合作做参考设计方案,这样可以帮助终端厂商更快把产品推向市场。
生态系统难题
    为了解释英特尔所采用的垂直整合做法(不同于其他移动芯片厂商),有英特尔内部员工曾向记者打了一个也许不是特别贴切的比喻,“英特尔就像芯片领域的苹果。”
    自己整合的好处在于对于产品性能、供货保障等有更强的掌控力。但是难题在于,如何打造自己的生态系统。英特尔的生态系统是建立于X86架构之上,而其他大部分移动芯片都是采用ARM架构。
    在PC时代,微软和英特尔的Wintel联盟构建起了繁荣的生态圈,包括了众多的OEM、独立软件开发商、系统集成商等。但进入移动时代,Wintel联盟瓦解,微软自己也在摸索出路,Windows Phone同样是市场的后来者、挑战者。
    所以,英特尔也开始寻求谷歌的支持。
    这对英特尔有巨大的好处。“我们去支持安卓系统后,可以利用它庞大的应用。”陈荣坤说,英特尔非常看重和谷歌安卓平台的合作,“我们首先确保安卓系统下的所有应用,能够非常好地在英特尔芯片手机上运行。”
    接下来,就取决于英特尔芯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设备的推广。在有一定数量的用户基础之后,才能吸引开发者们专门针对英特尔的架构进行优化。
    “这是一个过程。我们首先要做的,就是确保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有竞争力的。吸引OEM厂商去生产基于英特尔芯片的终端设备,等到在市场上占据的比例足够大的时候,生态系统就将建立起来。”陈荣坤表示。
    除了谷歌,英特尔也在和更多潜在的生态圈合作方接触。
    4月11日,英特尔与百度共同宣布,双方将组建联合创新实验室,加强在英特尔架构上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,以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智能手机云平台。双方的技术合作将涉及从前端、后端到移动开发框架等多个领域。

 

Previous:台积电:加速改变摩尔定律将推10nm制程
Next:工信部:中国核心芯片等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